信息来源:淮滨县科协 发布者: 阅读次数:
聚焦科协主责主业,共绘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图景
——县区科协特色工作亮点纷呈
2025年上半年,我市各县区科协围绕“两高四着力”核心要求,紧扣省科协“5610”总体安排和市科协“2515”工作部署,充分展现基层科协的担当作为,总结提炼出一批优秀经验。现选取创新典型案例展播如下,全方位呈现县区科协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、服务科技创新、赋能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丰硕成果,为全市科协系统互学共进、聚力发展搭建交流桥梁。
以“+4-1”工作法激活青少年科创活力
2025年上半年,淮滨县深入贯彻落实《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"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"工作》要求,积极响应以“+4-1”科普工作法为总抓手,依托优质校馆资源,构建覆盖县乡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,在激发创新潜能、提升科学素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。该工作法以加强部门联合、发挥阵地作用、参与科创比赛和开展关爱行动为核心的“+4”机制,叠加科普助力“双减”的“-1”行动,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闭环,切实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。

一、创新方法:构建“+4-1”科普工作体系
淮滨县以制度创新突破科普工作瓶颈,创造性实施“+4-1”工作法。“+4”机制强化科普全链条管理:在部门联合方面,加强与县委宣传部、县教体局和县科技局等全科素纲要办成员单位协作,上半年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30余场,营造浓厚科普氛围;在阵地作用发挥上,依托淮滨高中等16家省、市科普教育基地,推动学校与基地建立合作机制,有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;在科创比赛参与中,扶持淮滨高中、淮滨一中等中小学科创团队,组织学子参加国家、省、市科技赛事,激发创新热情;在关爱行动开展上,定期到乡村慰问留守儿童并开展科学普及活动,传递社会关爱。“-1”行动聚焦破解形式主义,助力“双减”落地。通过推动科普教育基地与学校合作,引导优秀科普人才参与课后服务,以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等方式实现寓教于学、寓教于乐,让科学魅力护航未成年人成长。

二、资源赋能:校馆联动搭建实践平台
淮滨县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,让科普设施成为青少年探索科学的“孵化器”。如:淮滨高中校园科技馆设有创客中心、航空中心和生涯规划体验中心3大功能区,年接待县乡学生参观超2万人次。淮滨一中创客中心配备3D打印实验室、电脑教室及录播教室等数字化设施,接入千兆校园网,支持学生完成从创意构思到实物制作的全流程实践。依托两大阵地,上半年成功承办张培震院士“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——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”主题报告会,以及河南省科协组织的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(河南赛区)“未来太空车”项目宣讲活动,为青少年搭建了高端科创交流平台。

三、赛事引领:以赛促学结出科创硕果
竞赛活动作为检验科普成效的重要载体,有力推动了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。2025年上半年,我县学子在各类赛事中斩获佳绩,共获得106项国家级奖项、100项省级奖项、237项市级奖项。获奖作品覆盖校园安全、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,部分成果兼具地域特色与实用价值。其中,校园交通安全守护系统通过智能识别技术规避校园周边交通隐患,校园安全监测管理系统实现重点区域实时监管,智慧农业系统结合本地农业特点优化种植管理流程。这些扎根县域实际的科创作品,既是科普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,也彰显了青少年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四、经验启示:县域科普工作的实践路径
坚持需求导向是前提,以此为基础通过“+4”机制构建人员、活动、资源多维度联动的支持体系,为科普工作提供坚实保障;突出实践育人是核心,将科普设施转化为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“-1”教科书,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提升科学素养;强化协同联动是关键,通过跨校合作、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,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。三者相互支撑、有机统一,共同推动县域科普工作提质增效。
下一步,淮滨县将继续深化“+4-1”工作法,联合教育部门整合淮高、一中优势资源与人才,扎实开展“科探联校”活动,以县城带动乡村中小学科学教育,推动全县青少年科学素质普遍提升。